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戰地記者甘苦談

筆者:王元光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每逢戰爭開打,世界各國媒體便派了大批新聞記者前往戰區實地採訪,並拍攝最新,最真實的戰況,以滿足讀者及觀眾之需求。 戰地記者是一項極為艱苦的工作,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如美伊戰爭開打廿多天,僅有零星接觸,還沒有大規模的會戰,但根據報導即有近十名記者傷亡。 民國四十七年,臺海金門「八二三」砲戰期間,我方一艘滿載中外記者搶灘之登陸艇,被共軍砲彈擊中,全艇除一名韓國及一名我方記者倖存外,其餘五人均沉海底。可見,如果沒有冒險犯難、視死如歸的勇氣及高度的敬業精神,是不足以擔當此一重任的。 民國卅三年冬天,筆者在中學求學,日軍入侵故鄉贛縣,我開始流亡生活,經人介紹進入縣政府於山區開設之無線電台,初任譯電員後升任報務員,記得台長是劉詩高先生。日軍撤離後,返回縣城,無線電台交由當地「贛南民國日報社」接管,當年社長是葉競民先生。 中央通訊總社無線電台(呼號為CAP),抗戰時設在重慶,勝利後設在南京,每日凌晨零時至五時,向全國拍發之國內、國際新聞中文電碼稿,抄到後立即譯成中文,交報社編排,刊登於當日出版的報紙,供讀者閱覽。當年全國及海外各中文日報之國內、國際新聞來源,均採自中央社新聞稿。 民國卅七年七月間,「贛南民國日報社」為加強服務,提高服務品質以增加日報銷路。特申請在省政府所在地的南昌,設立一座小型機動無線電台,亦可用手搖方法發電;報社改派筆者為「代理台長」管理運作,其他人員就地聘用,工作內容卻像個地方特派員。 筆者每日將採訪、收集江西省府發布的相關政令、人事動態、物價波動及重大軍事、社會新聞,分條譯成中文電碼,定時直接拍發至報社電台,以供日報刊載。自報社在南昌設立電台後,因消息迅速、精確,深受贛縣及鄰近各縣讀者之歡迎,日報銷路突增,由原來的五千多份,突破至七千份大關。然好景不常,七個月後,共軍渡江南犯,京、滬、杭等大都市,相繼淪陷,南昌亦將波及。 省政府未雨綢繆,先行分批分路後撤,筆者乃攜電台隨省府車隊撤回贛縣本社,嗣後專任記者,經常赴前線及各縣採訪軍事及社會新聞。 民國卅八年六月,筆者應中央通訊社南昌分社主任沈九香先生委托擔任記者,負責採訪各縣市軍事社會新聞,直接拍往設在廣州市之中央通訊總社接收,並由中央總社發給一本中華民國政府交通部電信總局核發之新聞記者證,以利新聞稿快速傳遞之用。 三個月後贛縣淪陷,隨國軍七十軍九十六師師長陳輔漢將軍,轉戰共軍老巢贛南山區,約一個月進入粵省梅縣、汕頭一帶。在汕頭接奉中央社總社電示「就地展開工作」,並寄來薪津及經費。十多天後,因共軍攻勢猛烈,粵北地區岌岌可危,乃至廣州總社述職,同時辦理「入臺證」遣調來臺;卻因中央社各地分社大批人員均已撤退來臺,無法安排工作,乃請辭離去,暫別記者生涯。後得因緣,又擔任軍聞社記者數月,才轉換職場跑道。(點閱次數:1389)